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导读】韧性校园——《建筑技艺》2022年9期

37万粉丝点击关注 AT建筑技艺
2024-09-07

   AT   2022 年 9 月刊   

韧性校园


过去三年的新冠疫情,不仅对城市和社会造成了冲击,也在大学校园中产生了一些影响,引发了建筑师和规划师群体对大学校园中韧性、恢复性与可持续性的探讨。为此,本期特别邀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建筑设计四院院长江立敏作为客座主编,从认知、理念到规划、建筑实践来对韧性校园进行系统梳理与呈现。

 

韧性校园理念引申拓展自“韧性城市”概念,“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当代中国的大学校园是一个建成环境与使用者高度聚集的活力社区和空间,具备一定的城市和社会空间属性。当我们将“韧性城市”概念引申到校园环境——“韧性校园”,指大学校园中的系统与要素在面临重大风险与挑战时,仍能保持适应性和弹性,维持校园内学习、科研与生活的持续运作,具备动态调整、变化以适应外在环境的能力。


在当下这个时间点,韧性校园的讨论部分缘起自新冠疫情的冲击,但是面对未来,我们更需要关注校园系统未来发展的体系。回到韧性校园的规划,涵盖策划、规划与设计、运营与管理、调整与更新等全生命周期阶段,需要在不断的运行与反馈、韧性挑战冲击后调整与适应,在面向未来发展目标的审视中动态更新。其中,动态一方面指应对突发和扰动时的动态调整和阈值空间,另一方面指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动态调整和学习适应。过去三年的经历触发了很多新的思考,也激发我们探索更可持续、更具韧性的校园规划建设,相信未来可期。


吴春花

《建筑技艺》执行主编

江立敏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建筑师

2022年9期《建筑技艺》客座主编



目  次


AT 观点|韧性校园

韧性校园规划的议题与框架

/ 江立敏

江立敏对话何镜堂:

生长与成长——以环境育人的韧性校园

/ 何镜堂 江立敏

韧性大学校园认知

/ 高崧 袁玮

韧性大学校园中营造和合共生

/ 董丹申 汤贤豪 吴震陵

疫情灾害韧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

——以康复大学规划实践为例

/ 黄献明 杨丝路 付俊伟 王宁 李涛

基于人流模拟方法的高校疫情防控研究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 邓巧明 李晓峰 刘宇波


AT 作品|韧性校园

集约式校园综合体模式之再探究

——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新校区设计

/ 于海为 薛琪

韧性校园应对疫情影响的复合化解决策略

——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园区学生生活社区为例

/ 王涤非 江立敏 吴嘉鑫 蒋伶佼


设计研究

自适应纤维编织系统

——高效低碳的可持续建造方式

/ 倪尔誉 辛卓阳 鲍鼎文 罗丹

基于拓扑优化及集群智能的计算设计

与智能建造的分析和探索

/ 严鑫 鲍鼎文

建筑学中的日常意识研究

/ 乔小容

基于重组竹材料的轻系统建构研究

/ 曹晓昕 王天莲 任存智


建筑师说技艺

体育综合体设计中的“寻变”与“不变”

——凤凰山体育公园的价值营造

/ 李峰 周志强 魏琪琳

境遇而生,因时应变

——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生活服务中心

/ 钟鹏 卢义修 吴则鸣


AT 评论

类型学视角下的日常建筑

——品墨泰设计有感

/ 冯果川

墨泰建筑作品

山房聚落——惠阳沙田镇第二小学

/ 沈驰

墨泰建筑作品

九曲园——惠阳第七中学及附属小学

/ 沈驰


城事

古劳水乡木桥

/ 罗宇杰工作室




AT 观点


韧性校园规划的议题与框架

江立敏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韧性校园来源于韧性城市理念,但又考虑到大学校园空间和使用者行为的特性。在当下这个时间点,对韧性校园的讨论部分源自于新冠疫情的冲击,但却不能只停留在对疫情影响的思考,更需要关注校园系统未来发展的体系。在文献综述和前人理论实践的基础上,系统梳理韧性校园的概念内涵与核心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韧性校园规划框架和内容,对韧性校园规划方法做出初步探讨。


江立敏对话何镜堂:

    生长与成长——以环境育人的韧性校园

何镜堂¹ 江立敏²

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韧性校园”概念源于“韧性城市”,城市与校园均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且校园对周边城市区域具有一定的辐射能力。但因为校园自身的整体性,使其成为融合建筑与文化,联结教师与学生的场所,对韧性校园的设计也需要更多地关注教育这一本质课题。通过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四院院长江立敏与何镜堂院士关于韧性校园规划的对谈,解读在校园设计中如何使“韧性”的理念获得多方认同,以及后疫情时代的校园规划应该做出哪些改变。


韧性大学校园认知

高崧 袁玮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以问题为导向,针对“韧性”校园规划概念的植入,在思想意识、内涵拓展和技术策略三个方面,结合相关实践案例,在阐明“韧性”概念纳入中国大学可持续发展校园规划理念的必要性与充分性的同时,重点表述构建“韧性校园”规划理念的整体性思维认知。


韧性大学校园中营造和合共生

董丹申¹ ² 汤贤豪¹ 吴震陵¹ ²

1 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 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全球化变局、疫情防控、学科交叉与信息化教学,带来了大学校园空间环境需求的快速变革。从应对危机与变化的视角出发,韧性概念应在校园增量规划与存量更新中得到重视。将校园韧性置于城市韧性的宏观概念下,通过物理韧性与社会韧性两条脉络,梳理了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中多层级的韧性表征,将韧性概念纳入校园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重要考量范畴,以和合共生的整体性思维,维护校园社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疫情灾害韧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

    ——以康复大学规划实践为例

黄献明 杨丝路 付俊伟 王宁 李涛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持续三年的新冠疫情正悄然改变校园形态。从韧性定义出发,关注校园韧性的多维系统,从疫情灾害韧性与其他灾害韧性(气候、社会等)的区别入手,围绕空间韧性在抵御、恢复、转换三个不同阶段的要求,从校园结构、环境、技术三个层次,总结了疫情灾害韧性视角下的校园规划新特征。结合康复大学的规划实践,初步提出包括空间布局、交通系统、景观环境、建筑组织在内的疫情灾害韧性校园规划策略体系。


基于人流模拟方法的高校疫情防控研究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邓巧明 李晓峰 刘宇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高校作为人群密集的空间场所,具有较高的疫情传播风险,如何制定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降低校园重要空间的人流密度,是校园防疫的关键。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采用人流仿真模拟的方法量化评估不同管控措施对校园人群聚集情况的影响,为制定科学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进而提升大学校园面对疫情等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




AT 作品


集约式校园综合体模式之再探究

    ——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新校区设计

于海为¹ 薛琪²

1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

2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旭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通过对教学模式的深入调研,在北京电影学院怀柔校区的规划设计中提出集约式校园综合体模式。从使用模式、校城融和、文化认同、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多集约,少分散;多开放,少封闭;多特色,少雷同;多自然,少人工”的设计策略。从功能集约、多级管理边界、海绵城市等维度,针对疫情和洪涝灾害构建“韧性校园”,并通过使用后评估进行验证及总结。


韧性校园应对疫情影响的复合化解决策略

    ——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园区学生生活社区为例

王涤非 江立敏 吴嘉鑫 蒋伶佼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阐释和归纳复合化校园设计策略,将空间的复合化和多样性、可变性作为设计的切入点,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校园活力,赋予空间复合利用的可能,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快速改造,并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舒适性,保证师生身心健康,提高校园空间应对风险的能力。




设计研究


自适应纤维编织系统

    ——高效低碳的可持续建造方式

倪尔誉¹ 辛卓阳² 鲍鼎文³ 罗丹²

1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 有限公司

2 昆士兰大学建筑学院

3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学院,深圳大学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在数字建造和结构设计的背景下,以三脚圆桌和C形亭的设计为例,以碳纤维复合材料、工艺和研发为手段,融合数字设计和结构优化技术,展现了拓扑优化对结构性较高材料的充分利用。实验中的自适应框架模具,可重复使用于不同尺寸的构造物,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基于拓扑优化及集群智能的计算设计

    与智能建造的分析和探索

严鑫¹ ² 鲍鼎文² ³

1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和美术学院

2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学院

3 深圳大学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基于结构性能数据驱动设计与集群智能计算性设计的理论及实践,结合相关研究,分析与展望了由该类方法生成的复杂仿生形态的数控建造。


建筑学中的日常意识研究

乔小容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高速化的城市建设使建筑学渐渐与生活脱节。20世纪60年代, 意识到这一点的建筑师将“日常生活”概念引入建筑学,开启了一场建筑学“日常意识”觉醒的斗争。但受到资本诱导的“日常”本身充满陷阱,盲目追随只会使建筑学再一次成为政治经济的傀儡。保持建筑学的独立思考,同时接受来自“日常意识”的监督,才是建筑学理性、公正、克制的“日常意识”。


基于重组竹材料的轻系统建构研究

曹晓昕 王天莲 任存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重组竹材料作为一种轻质高强的新型复合型材料,拓展了当代轻系统的建构视野,实现了材料的物性表达。通过对轻系统建构意义的分析,厘清轻建造的意义和当下发展的困境。以北京何各庄93号实验宅项目为依托,进行要素重组与空间形态的研究,逐步揭示重组竹材料的轻系统建构研究的建筑学意义。




建筑师说技艺


体育综合体设计中的“寻变”与“不变”

    ——凤凰山体育公园的价值营造

李峰 周志强 魏琪琳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记录凤凰山体育公园从方案阶段到实施落成过程中的设计思考,阐述体育与生活无边界的设计理念,展现科技在复杂项目中的应用,并展望竣工交付后的市场化运营。


境遇而生,因时应变

    ——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生活服务中心

钟鹏 卢义修 吴则鸣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大运村生活服务中心将赛事需求与赛后转化统筹考虑,运用“文丘里效应”将自然风导入建筑空间,从而实现降低空调能耗、提高室内环境舒适度的被动式节能效果。




AT 评论


类型学视角下的日常建筑

    ——品墨泰设计有感

冯果川

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雅和人居工程学院,童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尝试以类型学和现象学的视角对墨泰建筑的作品进行解读,发现墨泰在日常建筑中隐藏的深层记忆和丰富的意象创造,以及墨泰在类型学框架下的各种自由的创作。


山房聚落——惠阳沙田镇第二小学 / 墨泰建筑

沈驰

深圳墨泰建筑设计与咨询有限公司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就山地校园面临的问题,从山的使用、山的显现、山的体验、山的尺度、山的建筑等多个角度,全面论述了建筑与山地结合的策略,在充分改善山地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的同时,塑造出可望、可游、易行的山地校园。


九曲园——惠阳第七中学及附属小学 / 墨泰建筑

沈驰

深圳墨泰建筑设计与咨询有限公司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从空间构成和低成本技艺两个方面出发,介绍了惠阳第七中学及附属小学项目的设计。用“洞穴”意象来应对气候,用“园林”来作为文化的参照,用诚实的设计思路去应对低成本的建筑,让空间成为教育的一部分,创造出生动又浑然一体的校园。




城事


古劳水乡木桥

罗宇杰工作室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页面

古劳水乡木桥以“自然材-木料”进行“拱桥”建造,遵循了传统木桥架设廊屋的建造智慧。通过结构计算和建造梳理,将三根曲木大梁作为主结构构件、以2.7m的轴线间隔进行平行排布。小截面的次生结构体系,不仅使得廊空间内部有很好的结构构造感,也让游船乘客于桥下观看桥底也颇有建造匠艺细节的视觉体验。


本期责任编辑:付丽娜



点击上方↑杂志封面或文末阅读原文

购买本期杂志



-END-

37万粉丝点击关注↓   

感谢看到最后,喜欢的话,点击文末右下角【在看、点赞、分享】您的支持对我们很重要!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精彩课程回放  /

_


_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AT建筑技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